大家好,今天咱们来聊聊Meta.ai推出的两代大模型——Llama 2和Llama 3。作为同门兄弟,这俩模型都是开源的,采用标准的transformer架构训练,但就像家里的大哥和小弟,能力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儿。Llama 3一出场就凭借更强的实力和更广泛的能力,几乎把Llama 2远远甩在了后面。
Llama 2:曾经的王牌
Llama 2发布于2023年7月,当时它可是Meta的头牌。
Llama 2的亮点包括:
- 训练数据集相对较小。
- 提供6.7B、13B、69B参数模型。
- 支持的上下文长度只有4096个token。
- 几乎完全依赖于文本数据。
- 开源。
当时的Llama 2对于日常任务足够出色,但它的设计更偏向于英语数据,面对多语言需求稍显乏力。
Llama 3:新王登基
时间快进到2024年4月,Llama 3横空出世,直接接管了Meta大模型的王座。它的优势简直让人瞠目结舌:
- 数据集更庞大,训练的token数量是Llama 2的七倍,达到15万亿个。
- 最大模型的参数高达405B,是Llama 2的五倍还多。
- 支持的上下文长度增加到惊人的12.8万个token。
- 支持多达30种语言。
- 将来还可以处理多模态输入和输出(如图片、视频和音频)。
不仅如此,Llama 3还具有更快的速度、更强的处理能力,未来将支持更复杂的任务,比如编码生成、图像处理等。相比之下,Llama 2的能力显得有些“单调”。
训练规模:Llama 3遥遥领先
两者的训练规模一对比,简直就像小学算数和大学微积分的差距:
- Llama 2:每日需要2.2万PFlops(千万亿次浮点运算)来训练,训练数据主要是英文,总计2万亿个token。
- Llama 3:则暴增到每天44万PFlops,训练了15万亿token,涵盖了更广泛的语言和内容。而且,Meta还为Llama 3进行了大量的人工调优。
不仅如此,Llama 3的训练还依赖于Nvidia的H100 GPU阵列,算力需求大得Meta都不得不限制模型训练时间。相比之下,Llama 2的训练规模和硬件条件看起来真有点“寒酸”。
性能对比:速度、准确率一骑绝尘
Llama 2的最大模型69B虽然不算小,但相较Llama 3,还是有点“老黄历”了。Llama 3不仅在训练数据和参数量上碾压Llama 2,还在性能上全面超越。特别是上下文长度的扩展,让Llama 3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集,解决更复杂的问题。
Meta已经将Llama 3应用于自家的Facebook Messenger和美国版的Whatsapp,并且能在实时聊天中快速响应用户的输入。这就像“快递小哥骑电动车VS蜗牛骑自行车”,速度和效率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。
能力升级:不仅限于文本
Llama 2基本上就是个“文本专家”,只能生成文本,偶尔还能写点代码。而Llama 3呢?这货可不只是个“码字机器”。它将来能处理多模态输入和输出,也就是说,除了文字,它还能看图片、分析视频,甚至理解音频。而且,Llama 3对编码任务的处理也比Llama 2更加强大和灵活。
对那些需要更复杂语言支持、编程能力的用户来说,Llama 3无疑是更好的选择。
最终结论:Llama 3赢麻了
总结来看,Llama 3简直是Llama 2的“全面升级版”,无论是训练规模、性能表现,还是未来的多模态功能,都远远超过Llama 2。如果你对语言模型有更高的要求,Llama 3绝对是不二之选。Llama 2就像当年的“诺基亚”,虽然曾经辉煌,但在新时代的“iPhone”面前已经稍显逊色。
未来,或许Llama 4会再一次刷新我们对语言模型的认知,但在此之前,Llama 3毫无疑问是目前Meta的“当家花旦”。